依据研究,桑黄功效有防癌抗癌、保护肝脏、降低血脂、调整血糖与免疫系统、抑制尿酸等。
《桑黄小档案》
▲ 桑黄(Inonotus sanghuang)刺革菌科的真菌,子实体为扇形、马蹄形,也有不规则形。
▲ 分佈于大陆、台湾、日本以及韩国,野外仅生长在桑属植物上,稀有濒危。
▲ 属于珍贵药用真菌,具医疗保健研发潜力。
桑黄也称为桑臣、桑耳,是生长在桑树上的真菌,最早的药用记载可溯及2000多年前的《神农本草经》,书中记载了几种药用真菌,说道:「桑耳,平。黑者,治女子漏下赤白汁,血病,症瘕积聚,阴痛,阴阳寒热,无子。」其中所提到的「黑者」,应该是木耳,但所称疗效却符合桑黄所具有的抗发炎、止血、治妇女病功效。《神农本草经》累积秦、汉以来多人的撰述,到东汉时成书,其中对「桑耳」的说法,可能是历代对于桑黄和木耳的混合见解。唐初甄权所著《药性论》与明朝李时珍所著《本草纲目》,也都记载了桑黄有类似的疗效。现在中国大陆东北与西南山区很多民众称桑黄为桑耳,佐证了古书中桑耳即桑黄的说法。
对抗癌症的药用蕈类
除了中国,韩国、日本也将桑黄入药。韩国人称桑黄为sanghwang,发音同中文的桑黄。日本人则是在200多年前,把产于长崎县男女群岛中的女岛,以及伊豆群岛的八丈岛桑树所长出的桑黄蕈,当成汉方药。日本人称桑黄为meshimakobu,meshima是「女岛」,kobu是「瘤」,过去女岛盛产桑黄,形状似瘤而得名。台湾山区民众则称桑黄为「桑仔菇」。
二次大战末,原子弹爆炸导致日本广岛与长崎地区癌症病例增加,却发现疏散移居到女岛的居民服用岛上因种桑养蚕而盛产的桑黄,罹癌比例较低。1968年,日本学者发表了桑黄的抗癌功效。他们先将癌细胞移植到老鼠身上,再将10多种菇蕈的萃取液注射到老鼠体内,比较这些菇蕈抑制癌细胞增生的效果,结果桑黄的肿瘤抑制率高达96.7%,是受测菇蕈种类中最高的。韩国于1984年全力支持桑黄研究及开发,1997年韩国政府核可桑黄菌丝体为抗癌药品。至今对于桑黄药效的研究论文,绝大部份是韩国学者所发表。
为桑黄正名
奇怪的是,桑黄名称及药用流传中国千年以上,但现代中国真菌学术研究,从1939年邓叔群院士所著《中国高等真菌》,到2010年戴玉成发表的中国刺革菌科研究,都没有任何记载及标本显示中国境内有长在桑树上的桑黄。日、韩学者几十年来都以Phellinus linteus当做桑黄的学名。大陆学者在1998年的研究却指出,P. linteus分佈于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,不产于东亚,并认为中、日、韩所产的桑黄应该是暴麻子(P. baumii),韩国学者也附和这个说法,然而暴麻子长在丁香树,不长在桑树上。刘波在1974年第一版的《中国药用真菌》曾认为桑黄的学名是P. igniarius(火木层孔菌),这也是民间药用真菌,效果并非特别好,可长在多种阔叶树,但就不长在桑树;刘波在1978年的第二版《中国药用真菌》中仍说桑黄是火木层孔菌,但又注解说真正的桑黄是Pyropolyporus yucatanensis(P. linteus的同义名)。外观似桑黄的多孔菌可能有几十种,中国境内外形略似桑黄且长在桑树的真菌是Inonotus hispidus,却没有较好的药效,而且它也长在其他阔叶树上。真正的桑黄到底是哪个种类......